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催眠未遂——Aria重奏组成功上演《哥德堡变奏曲》

2012年06月19日 12:00  点击:[0]

 

6月10日晚,由管弦系中提琴教师王恪居发起组建的Aria三重奏组(小提琴演奏者马超,大提琴演奏者万翔)在我院学术厅成功举行了名为“巴洛克之魂”的首场音乐会,同时这场音乐会也是“Be the first to hear the best”系列音乐会的第三场演出,。 

 

演出曲目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版本为由Dmitry Sitkovetsky改编的三重奏。曲目的选择无论对于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是一个挑战,长达近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一气呵成,加之变奏曲的体裁,极易使人陷入疲劳与麻木;然而,Aria三重奏的精彩演绎,使得整个欣赏过程生气盎然,激情与严谨、想象与逻辑在他们的演奏中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观众们在他们的带领下徜徉在由音符搭建的巴洛克风格的宏大建筑之中,流连忘返。本是为催眠而创作的音乐,却点燃了人们的爱乐的热情,Aria重奏组为我们揭示了这部伟大作品的独特趣味。变奏之间的动静对比与理性乐思的贯穿相得益彰,由主题发展的30个变奏无疑成为巴洛克时期音乐体裁的“博物馆”。观众们不仅获得了绝佳的审美体验,更是对于巴洛克音乐形式的一次“博览”。 

 

前来观看音乐会的除了院系领导、本院师生之外,还有社会上的爱乐者;音乐会节目单上也写满了学院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对于此次音乐会的亲笔寄语和题词。这个系列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为艺术实践在学院和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是我院学术活动向社会的延伸。 

 

 

 

 

 


作为Aria三重奏组中的一员,我非常荣幸能够和两位演奏家好朋友共同排练与演出。这次演出是Aria三重奏组的首演,曲目为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众所周知,这首作品被认为是变奏曲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是检验所有钢琴及古钢琴演奏家们的试金石,有许多钢琴及古钢琴演奏家倾其一生去研究和演奏这部伟大的作品。我们演奏的版本是作曲家Dmitry Sitkovetsky改编而成的弦乐三重奏版,把这部作品由钢琴改编为弦乐,难度可想而知。在国内很少有以重奏形式完整的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例子,作为年轻人,我们自己布置并接受了这项挑战。 

排练的过程是痛苦且快乐的。开始排练时由于对乐谱不够熟悉,技术还达不到要求,合作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再加上大家由于教学和学业都比较繁忙,所以排练次数一直不能保证,排练进度一直很慢,那段时间大家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可也许正是因为我们都有着不服输的精神和对这部作品发自内心的热爱,在经过了“炼狱”般的一段时间后,所有人在技术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到了最后演出时,几乎都可以背谱演奏。我们把演奏的质量定位为重中之重,大家通过讨论一直认为既然要演这部作品,就要真正意义上的把它演好,不能只是把它白白的拉一遍,在舞台上当个过客。所以每次排练大家都会精神高度集中,力求高度思维的凝练,严格细腻的把握,小到一个音符,都不会放掉苛刻的要求,在经历了20多次排练后,我们基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目标,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心里非常满足并充满了成就感。我要特别感谢王恪居老师和马超同学,感谢他们带给我毫无保留的挚友般帮助,正是有了他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对音乐精益求精的态度,才促成了这次演出的成功,同时也要感谢那些支持和帮助我们的院系领导及各位朋友们,有了你们的关心支持,我们会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底气去投入到下一段排练演出中去。 

这是一次神奇的音乐朝圣之旅,在经历了艰辛的旅途后,昨晚我们终于到达了心中的圣地,用虔诚的态度演奏,感受上天给予我们的恩惠,使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来自天国般音乐的纯净洗礼。 

 

万翔 

 


经历了为时九个月的努力和付出,昨晚《巴洛克之魂——哥德堡变奏曲三重奏音乐会》终于圆满的落下了帷幕。在最后一段主题旋律开始时,身为演奏者之一的我,眼中已经蓄满了泪水,为这么长时间的辛苦排练,身体上和心理上所经受的压力与考验而欣慰。同时也为Aria三重奏组的第一次圆满合作成功而由衷的感动。包括我在内的三位演奏者中一位是我敬佩的享誉国际的中提琴演奏家王恪居老师,另一位是我同样尊敬的学长,大提琴演奏者万翔。在一年前刚刚得知参加这个音乐会并担任小提琴演奏的时候心里满是沉甸甸的喜悦和压力,可以说压力多于动力。但是经历了二十多次的排练后,王老师的鼓励以及给予我醍醐灌顶的指导成为了我进步的向导,从他那里让我学习到了对待音乐的态度,乐观的心态,对音乐的把握等等一些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再一次让我领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在将近一年的排练里,我们两两排练的次数居多,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很多教学和学习任务,所以我们三个人在一起排练的机会比较少,更多的是自己练习自己的部分并两两练习再由为数不多的几次合拍完善整体。在这半年多的排练里不仅仅让我学到了许多耳目一新的排练方法也同样让我明白了拉琴时对待音乐的坦诚是多么的重要。 

 

感谢支持我这么久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感谢我们的好大提万翔,特别感谢王老师为我开启的这扇门教会了我怎样去用心演奏和体会音乐带来的美,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涤荡人心灵的乐音。用一颗坦诚的心向音乐顶礼膜拜。 

 

马超 

 

 


“从来没有一场音乐会可以让我这样全神贯注的从头听到尾。”这是在6月10号晚上Aria三重奏组——哥德堡音乐会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将近一分钟时我身边的一位听众如是说,我笑着想,此时我心中也有着与他同样的感受,不仅仅是我,场上每一位听众那发自内心的掌声都证明了这场音乐盛典带来如此的震撼都有着相同的心境。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小提琴空灵纯净的旋律;也无法用词汇表达中提琴富有张力的音色;更无法用色彩来描绘大提琴低沉遒劲的底色。整场音乐会不仅仅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音乐美感和无可挑剔的精湛技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三位演奏家合作的默契与融合。整场音乐会中听众都屏息凝神的听着,情绪随着音乐的欺起伏而波动,并惊讶于三位演奏家在音色、节奏、音乐中可以合作的天衣无缝。在最开始时王恪居老师简短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三把提琴均来自意大利著名提琴家族,并且价值不菲,这无异于锦上添花,因着优美的音色使我们更加陶醉在音乐其中,我们在沉浸于音乐中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于演奏家们的愉悦和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琴与人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和传递,我们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并且接收到来自三位音乐家与他们传递的音乐语言,并且传递予在场的每一位听众,直抵人心。 

此次《巴洛克之魂——哥德堡弦乐三重奏》主题音乐会学校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很多院领导及系领导都出席了本次音乐会。这是我自进校以来听到过的最悦耳,最精彩的重奏音乐会,我们所做的并不仅仅是享受音乐会带来的美好,同时也重新审视了我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重奏以及合作意识的遗漏与匮乏。重奏形式的课程在校园里并不多见,目光所及也大抵只是国外的重奏组来我校演出交流,而我们对于这门课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和实践,所以造成了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陌生与隔阂,同时在合作时出现演奏者之间互相缺乏合作意识,节奏不严谨,更不用说音色与音乐融合。而这次的音乐会无疑是一堂生动而出色的示范与教材。让我们接收到音乐美的同时也接受到来自于演奏者对于音乐认真而严谨的态度,还有在我们身上并不多见的对于音乐痴迷的热忱与细腻,还有使旁人都感动的投入与热情。音乐会之后,还意犹未尽,可谓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此次音乐会彰显的并不仅仅是我校在重奏方面的进步与卓越成就,同时更体现出我校师生之间为音乐而产生的融洽与默契,是音乐真正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做到了老师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向音乐之巅,博览整个乐音的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